查看原文
其他

筑牢“关键根基”——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之四

湖北发布 2020-02-02

做优做强实体经济,高质量发展的关键!省委经济工作会掷地有声。


实体经济,一个地方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

5G、AI、区块链等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,新产业孕育新突破。


孕育期就是机遇期,抓住机遇意味着赢得未来,失去机遇就等于淘汰出局。


所当乘者势也,不可失者时也。


紧跟世界产业变革潮流,让“老”的新起来,让“新”的强起来,使实体经济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如磐基石,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。


牵住“牛鼻子” 下好“先手棋”

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变告诉世人,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,实体经济都是国之根基、国之脊梁。

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,湖北实体经济、湖北制造业路在何方?


行棋观大势,落子谋全局。在“一芯两带三区”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中,湖北必须明确主攻方向,圈定主战场,全力发展以“芯屏端网”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,倾力出战,赛出好成绩。


近日,武汉华星光电T4项目(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)实现量产。其T3项目(第6代LTPS-LCD产线)2019年产值突破百亿元,成为我省首家产值超百亿的半导体显示面板企业,形成湖北向上攀登的强大“新力量”。


创新,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,更是发展高水平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。


做优做强实体经济,首先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“牛鼻子”,下好科技创新“先手棋”。


“科技优势是湖北最大的比较优势。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说,要打造创新发展强大引擎,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、发展胜势。


立足于破,下大力气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——


目前,湖北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,主要领域一些关键核心部件、关键技术依赖进口,亟须集中政策资源和科研资源合力攻关,力争在集成电路、光电芯片、高端数控机床、工控软件等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上率先突破,为提升“国之重器”承载能力作出湖北贡献。


立足于建,搭建“硬核”平台——


着眼长远和全局,加快推进东湖实验室建设。加快建设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三个国家级创新中心,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


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,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、科技创新驱动力、产业竞争能力、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。


“近年来,一大批‘国字号’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湖北,要用好这些平台,提升其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,大力推进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,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”叶学平说。


立足于优,优化创新生态——


人才,创新发展的“第一资源”。


湖北,科教大省,人才富集。如何激活这一关键优势?省委经济工作会直击“人才环境”:创新和落实好人才服务、科研经费管理、分配激励等政策措施,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,多渠道提高社会研发投入强度。


光谷实践可资借鉴。


2009年,东湖高新区着手建设国际人才创新高地,实施“3551光谷人才计划”,汇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。十年累计投入18.7亿元,引进4名诺贝尔奖得主、64名中外院士、1699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、6000个海内外人才团队……数以万计的高端人才改变了光谷,有力引领了光谷全球化创新。


“政府要做创新的支持者、推动者,把精力放在创造环境、培育和吸引各类创新资源上,特别是人才资源,培育创新沃土,让创新活力加速喷涌。”叶学平说。


新旧转换 释放新动能

孕育壮大新动能,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,它取决于一个地方的产业基础能力。


眼下,一吨钢材的价格在4000元左右。然而,新冶钢生产的钢材低的每吨上万,高的竟达200万元。


新冶钢何以如此硬气?源于其斥巨资接连推进的十大技改,持续提升了先进基础工艺、产业技术基础,生产出了用于火箭、大飞机的关键基础材料。


实体经济是根基,制造业是脊梁。湖北工业门类齐全、规模较大,但总体上产业基础能力不强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,迫切需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。


面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历史大趋势,我省提出不仅要成为“交通枢纽”,更要成为“数字枢纽”,不仅要善于“制造产品”,还要善于“制造服务”。


强基,提升工业基础能力——


紧盯核心基础零部件、关键基础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环节,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推进一批工业强基项目。


位于襄阳的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承担了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“轿车用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”,研发轿车用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的瓶颈和关键技术,打破国外轴承公司的市场垄断地位。


省经信厅认为,必须瞄准终端,推陈出新,攻克关键技术,为高质量供给奠定基石;突破瓶颈,专注高精,掌握高新材料,为迈向中高端提供保障……让“强四基”提速我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。


破旧,让“老”的新起来——


更大力度推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,大力推广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流程、新装备,促进重点传统产业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

机器换人、设备换芯、生产换线。给齿轮“装”上齿,日本需要80秒,宜昌长机科技只需要20秒。经过技改研发,该公司的新制齿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近八成,并出口到德国、捷克等国家。


立新,让新的强起来——


紧跟5G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,超前谋划、超前部署、超前行动,尽快使我省新经济变“势强力弱”为“势劲力强”。


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建议,荆楚大地上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,但要加快推进力度,让“小树苗”茁壮成长为“大树”。


10多年前起步追“芯”,10年磨剑铸“屏”,武汉潜“芯”发展,如今迎来收获期,万亿级“芯屏端网”产业集群初显。


强链,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——


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,做好强链、补链、稳链工作。


炼钢用上了5G技术——眼下,在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,钢水出炉不再是人工倒灌,而是通过5G控制的机械臂操作。


2019年11月30日,鄂城钢铁公司信息化业务平台联调成功,成为国内首个搭载5G应用的智能制造钢厂,我国钢铁行业由此迈入“5G+智能制造”时代。


“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推进湖北制造迈向价值链中高端,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。”邹薇说。


“筑牢高质量发展‘关键根基’,湖北就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。”


(来源:湖北日报)



热文推荐

· 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——六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

· 奔流大江焕新颜——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年间①

· 大做“城市文章”——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之三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